田雨霖在1988年侨居加拿大之前,就是一位驰名于北京画界的花鸟画家。他13岁开始学画,师出花鸟画家王雪涛门下,又得陈半丁、汪慎生、李苦禅等名师的指点,下笔作画已见师门风范。出国之前,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越洋巡展于欧洲、日本。这十多年的海外艺术经历,他一方面为推介传播中国画而不辍画笔,一方面用心于西方艺术语言的吸收融会,专意在“中西同步”的目标上。经过十年的苦心孤诣与探索磨砺,近年的画,恰如杨柳翻枝,气象一变,境界换新。
花鸟画的新变之路是20世纪以来中国画家的一大课题,借古开今者有之,以西润中者有之,两条路径取向不同,用意一致,概以他山之石作新的文章。于画中别开生面,相互激赏,于传统则如风筝放飞,文脉不断。田雨霖先于这一文化新变的背景下打好基础,立定脚跟,又在海外感受西法,再探艺术的灵苗。在这个时刻,画家真实地拥有了两种文化情景,握有了自我批判和批判他人的话语权,于是他为自己新立了“求新、求变、惟真、惟心”的画室铭。
田雨霖在求新求变的方向上做了三种努力,一是用复色,二是讲空间,三是有设计。
在他的画中,用复色的概念除了传统花鸟画中用墨混色的基本作法外,又吸收了西方色彩调配的手法,用多色混合,专为表达园禽花卉的阴阳向背关系和偃仰俯侧的特征,有时墨与色相混,有时色与墨分立,破墨和破色间相使用,而在表现特定的物象质地时,又见颜色的多次覆盖和厚涂堆积,造成墨与色、色与色之间的相互渗透甚至堆叠厚积的肌理效果,寻求色彩层次的变化。这样来运用颜色,其目的在于传达花鸟画的生趣,表现清新与鲜活的意象。在他的意识中,墨与颜色不仅构成了画面的色彩谱系,而且是催生花鸟画新变观念的最初起点。
他的空间观念一部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部分则关系到画面与环境空间的和谐。出自前者,山花野草多伴有虚写和实写的山溪怪石,要的是植物的自然生态空间,这是将花鸟画传统的意象写生和西方的实景写生做了一次对接组合,如《桃石千秋》、《王者之香》、《春韵》等作品,折枝花果与边角小景既相得益彰,又似真似幻。出自于后者,画面上常见多种题材的组合,尤其是《呼吸乾坤》、《春酣国色》、《芙蓉清香,千古风流》这类大画,背景通常留白,它的空间推移靠的是花草枝叶的虚实和穿插。这样的空间是观念的,它只存在于画家的意识中,并靠观赏者的视觉体验来丰富和填充。田雨霖曾有过多次为现代公共空间画大画的经历,每当这时他一定要亲临现场,感受气氛,画的题材和画面形色关系将根据他个人对环境空间的感受来确定,环境空间是画面空间虚实关系的先决条件。有赖于这样的空间意识,他营造画面可以在自然写实空间和观念空间中自由出入,可以在中国花鸟程式与西方造型体系中做自由的取舍。
传统的花鸟画多有成法,表现程式相对稳定,是古人有效组织画面的规律化呈现,也是花鸟画“经营位置”的必经之途,故被视为“画之总要”。现代画家既要入得门径中,又要能跳开程式外,这便是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田雨霖营构画面常能在“有法”与“无法”间出奇和出新,引入的是现代设计意识。如画月下双飞蝴蝶来寓意恋情的画面,是用竹林疏影围出的一轮圆月,构图新颖,别具匠心。但细审画中疏朗横斜的竹丛,仍未离开折枝画法边角对出的传统程式。他画牡丹、玉兰、紫藤、荷花,不管是草本还是木本,无一不在巧妙地运用传统程式作画面形色关系的对比与平衡,创造性地使用黑白与虚实来强化空间的张力。可以说,分解和整合古法程式是田雨霖花鸟画中最常见的手段,既无处不法,又无处不新。
这样的求新求变,是建立在中西融通这一现代文化基点上的,画家引入西画的形色空间观念和现代设计意识,又与传统花鸟画的表现程式气脉相连,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和天然生趣的画面意境共同托起的是花鸟画的现代气象。
中国画生长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有其自身特定的表现方式和演进逻辑,田雨霖于其中浸润多年,深谙其中的道理,当他借力于西法作革新变故之举时,并未作自断文脉的决裂式的选择。也许是花鸟画与画家性情中那份特有的亲和力和潜行在传统文脉中的那份故乡情结,他把目标锁定在“中西同步”上。在加拿大期间,他作画是两手并举的,一手拿来西方,一手深探传统,由此构成了他近十年的艺术面貌。他的画一面引入西画的色彩,一面追求笔墨表现的丰富性;一面借用现代设计的画面构成,一面活用传统的花鸟程式;一面吸收写实的技巧,一面恣肆书写的笔法。如他的《雄风图》,画雄鸡独立于松岩之巅,空间邈远,墨色浓丽,雄冠红似火,凤尾墨若兰,用的是大写意的笔法。《仙寿图》红桃墨松,亦媚亦雅,于对比中见出人格品性。而那些以牡丹百花入题的大画,更呈现出视觉的张力和境界的壮阔。由此可见,他的“求新、求变”其实是建立在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深刻领悟传统与兼收并蓄是他“中西同步”的要义,表现形态的与时竞新和“风筝不断线”的传统文脉成就了田雨霖花鸟画的新境界。
进入新世纪,田雨霖多在北京作画。画家感言:中国是花鸟画语言的原创地,它的表现形态要现代,传统文脉更要发扬。这是他的肺腑心声,也是他的艺术行程。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孙欣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